在台灣,圍棋不僅是一項風靡全國的智力遊戲,更是一種深入民間的傳統文化。從古至今,圍棋在台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不僅培養了無數優秀棋手,也豐富了台灣的文化內涵。本文將帶領讀者探索圍棋在台灣的發展歷程、特色棋風、推廣現況,並提供深入淺出的規則介紹和實例解析。
圍棋起源於中國,相傳已有數千年的歷史。其最早的記載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,當時稱為「弈」。漢代時,圍棋逐漸成熟,形成了基本的規則和棋譜。唐宋時期,圍棋成為士大夫階層的雅好,湧現出眾多棋藝精湛的名家。明清時期,圍棋在民間廣為流傳,出現了職業棋手制度。
圍棋最早傳入台灣是在明鄭時期,當時福建沿海的圍棋愛好者隨軍來台,將圍棋文化帶入了台灣。清領時期,圍棋在台灣逐漸普及,出現了許多民間棋社和棋藝高手。
日治時期,圍棋在台灣得到進一步發展。日本政府推廣圍棋教育,在學校開設圍棋課,培養了大批圍棋人才。同時,台灣棋手也開始參加日本舉辦的圍棋比賽,與日本棋壇進行交流。
戰後,台灣圍棋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。1952年,台灣棋院成立,為台灣圍棋的發展提供了專業化的平台。1970年代,台灣湧現出一批世界級棋王,如陳祖德、林海峰、王立誠等,讓台灣圍棋揚名國際。
台灣圍棋的棋風受中國和日本圍棋的影響,融合了兩國長處,形成獨特的風格。
目前,台灣圍棋推廣十分蓬勃。台灣棋院舉辦各級棋賽,培養圍棋人才。各地圍棋協會和棋社也積極推廣圍棋,開設圍棋教室和舉辦棋藝交流活動。
近年來,台灣政府重視圍棋文化,將圍棋列為國民教育的課程,並舉辦全國圍棋比賽,鼓勵學生參與圍棋學習。
圍棋的棋盤由19條橫線和19條豎線組成,共有361個交叉點。棋子分為黑白兩色,由雙方輪流下子。
棋盤圖:
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
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
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
00 00 00 x x x 0 0 0 0 0 0 0 0 0
00 00 00 0 0 0 x x x 0 0 0 0 0 0
00 00 00 x x x 0 0 0 0 0 0 0 0 0
00 00 00 0 0 x x x x x 0 0 0 0 0
00 00 00 0 0 x x 0 0 0 0 0 0 0 0
00 00 00 0 0 x x 0 0 0 0 0 0 0 0
00 00 00 x x x x x x 0 0 0 0 0 0
00 0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
00 0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
00 0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
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
說明:
黑子在棋盤中央連成一氣,形成一個「活二」。因為黑子有兩個氣,所以即使白子將其左右兩邊都堵住,黑子仍然可以活下來。
棋盤圖:
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
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
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
00 00 00 0 0 0 0 0 0 0 0 0 x 0
00 00 00 x 0 0 0 0 0 0 0 0 x x
00 00 00 0 x x x x x 0 0 0 0 0
00 00 00 0 0 0 0 0 0 x 0 0 0 0
00 00 00 0 0 0 0 0 x x x 0 0 0 0
00 00 00 0 0 0 x x x x 0 0 0 0 0
00 00 00 0 0 x x x 0 0 0 0 0 0 0
00 00 00 x 0 x 0 0 0 0 0 0 0 0
00 00 00 x x x x 0 0 0 0 0 0 0
00 0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
00 0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
說明:
黑子在棋盤中央形成一個活三,白子在黑子上方形成一個活四。雙方在黑子左上方形成一個劫爭。
如果白子下在劫點( отмеченный крестиком),黑子必須提掉白子,然後白子再下劫點,如此循環。
如果黑子想打破